“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以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千古唐诗,把扬州城名扬天下,妇孺皆知,使它成为江南繁荣、富庶、壮丽的代表。千百年来,人们在汉风唐韵的笙歌曼舞里,踏访扬州,体验扬州的胜景,流连扬州的春风十里、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寄情于湖光园林之盛,在扬州似水的柔情里,陶醉一颗芳心,嫁与这人间仙境。
扬州这座千年历史名城,雄踞在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曾经激扬澎湃的广陵潮头波撼着扬州的心房,在历史的长河中抒写着辉煌的篇章,在《春江花月夜》的诗篇中流淌着香艳的风情,让痴情的春风一年年给它送来迷人的春色,始终在历史的视野里崭露头角,从繁荣走向中兴。
自古至今,扬州经历过三次繁荣时期。汉代刘邦之侄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缔造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秦统一后,在这里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广陵长期为封建藩王的封地,先后有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等诸侯国在此立国或建都。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促进了经济发展,出现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
隋唐时期,扬州是中国城市经济最繁盛的地方。公元589年,隋灭陈,建立了统一的帝国,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担负统治南朝故地的重任。隋炀帝即位后,以江都城为“陪都”,营造了大批行宫苑囿。隋炀帝杨广利用天然河流与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虽然扬州是最早开凿运河的城市,但直到隋大运河开通后,扬州才成为真正的运河城市。地扼大运河入江口的扬州,成为东南地区的财赋和漕盐铁转运枢纽,同时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和联系首都长安、东都洛阳的重要环节。这种南北交通枢纽地位对扬州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唐代繁华的基础。唐代扬州是南北方货运中心和海内外交通枢纽,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交通的枢纽地位促进了扬州经济的空前发展,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格外依赖江淮财富,扬州成为两京之外城市生活最开放和最繁华的地方。《旧唐书·秦彦传》载:“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资治通鉴》则写道:“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唐代扬州的繁丽激发了诗人和艺术家创作的灵感,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恢弘多彩的画作从他们的笔端流出,表达了他们对这座明星城市的赞美和眷恋。唐朝诗人杜牧写道:“扬州勝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绎纱灯万数,辉羅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可见,扬州的繁华盛极一时。
明清时期,扬州的城市发展又迎来第三个高峰。明代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贸易,手工业作坊生产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代康雍乾时期,伴随着清帝多次“巡幸”,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的扬州经济迅速恢复,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之一,城市生活出现空前的繁华。
融南北文化于一体的扬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生存方式,并以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广大地区,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
扬州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自汉代大儒董仲舒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起,扬州人文化名家和在扬州为官的名人学士,就向盛大的仪仗队一样,从古至今,绵延不绝,托举着它的瑰丽,光耀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成为扬州人足以自豪的精神盛宴。白居易曾在扬州居住数年,大诗人李白造访过这里,杜牧在此为官时写下千古传唱的诗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单说桥名的由来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
“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唐宋无数的诗人文豪都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中,那些门楣和楼阁中的方寸之间,就仿佛存有先贤的身影在微笑。清代的县令郑板桥以一句“难得糊涂”,便成为醒世箴言,让无数的人们品味和咀嚼个中真谛,增长心智,在世俗的社会里把握自己的人生。以他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是清代扬州画坛上一批以失意官吏和布衣平民为主体的书画家群体,他们主张个性伸张,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上,他们继承了徐渭、陈淳、朱耷、石涛的写意画风,在形式上重视诗、书、画、印的结合,作品既注重寄托思想,反映现实,也注重商业性,在中国画坛历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另外,清乾隆年间形成了以扬州地区学者为主体的著名考据学派,他们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考证方法著称,注重学术的融会贯通,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扬州学派继承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反空谈、倡实学,强调要在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原则下,把学与行统一起来,具有发展变化的思想和求实批判的精神。
扬州著称于世的还有美丽的园林艺术。为逢迎皇帝的爱好,盐商们各竭巧思,广造园林,使扬州成为一座以园林著称的美丽城市。扬州的园林艺术融合南北之特色,以假山、水池、花木取胜,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深得雅健之致”。扬州园林至清乾隆时臻于鼎盛,时人评“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更有“扬州园林甲于南中”、“扬州园林甲天下”之誉。著名的扬州景点瘦西湖、个园、何园、古运河、大明寺等风景名胜区招摇着它们的婀娜,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前来赏心悦目、怡情别恋。
扬州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它的富庶。唐朝扬州就有“扬一益二”的美称,它的财富超过了益州(今成都),独步天下,富甲一方。北宋时期的扬州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显得繁盛而有活力,饮茶饮酒之风弥漫开来,在酒肆,在庭院,文人雅士们赋诗撰文,互相唱和,为这个原本就崇尚学问和诗歌的时代更增添了儒雅的色彩。
宋代扬州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除了别具一格的江左风情外,更是一个令人乐不思蜀的地方,历史上它就是一个名满天下的脂粉地、销金窟。淮扬路上,瓜州渡口,南来北往之人,大都是寻花问柳客,他们华服锦饰,腰缠万贯,寻找扬州的纸醉金迷,寻找扬州的声色犬马。
扬州是淮盐主要的集散地,清廷在这里设两淮盐运使、两淮巡盐御史,控制食盐产销和盐税征收。富可敌国的盐商们将大量金钱用于奢侈挥霍的生活,使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盐商的奢靡之风也影响了扬州民俗,在盐商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清代的扬州成为消费城市的突出代表。
相传乾隆皇帝一次在扬州游大虹园(今瘦西湖一带)时,指着一处秀丽的景色说: “这里多像北京的琼岛春阴啊,可惜就是差一座白塔”!大盐商江春听说后,在一夜之间建起白塔。乾隆看到后为盐商的财力感叹不已。扬州的富庶可见一斑。
扬州这个因水而兴的城市充满着智慧,彰显着活力,它地处平原,没有山势的衬托,缺少险峻的巍峨,但它以水的灵秀加以弥补,从古代先哲的智慧里汲取着营养,用“上善若水”的理念打造灵动的城市。从古代的漕运,到运河的兴建,再到现在“三纵四横”184条内河航道的水网,像耀眼的珍珠镶嵌在柳腰纤细的玉体里,把城市粉饰的珠光宝气,一片繁华。水成就了扬州,扬州给水营造了舞台。
扬州因水而兴,借势而为,一条水路将隋炀帝迎驾到了温柔乡里,把这里当作“陪都”,大兴土木,广造行宫,打造人间天堂。南宋皇帝宋高宗流亡途中驻跸扬州,促进了扬州的进一步繁华。清代扬州盐商支持朝廷和皇帝的特殊需求可谓不遗余力,竭力逢迎皇权,他们在康乾南巡官商接驾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广造私家园林,把美景锦上添花。此外,扬州借助皇权和官场的势力,做大做强产业,富甲一方,称雄江南。
扬州还善打文化品牌,营造儒雅之风,将园林风景与人文资源有机地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完美和谐,把书卷的香风濡染着多情的土地,让扬州千古流芳。
在广陵潮澎湃的催动下,在春江花月夜的浪漫氛围中,在诗词歌舞的文雅旋乐里,扬州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智慧思想,传承着江南风韵的灵魂,仿佛醉人的笙乐,在亭台楼阁的摇曳中,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梦境里,扬州又迎来第四个繁华的高潮。
来源:于其玉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