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网 > 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更多精致的大学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更多精致的大学

发布时间:2020/1/15来源:教育热点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2015年10月,我国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涉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然而,若要提升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实力和水平,仅依靠“双一流”建设高校还远远不够。

换而言之,“双一流”不应局限于那些瞄准、冲击世界一流的大学,所有大学都应胸怀梦想,在自身基础上追求卓越,向“一流”迈进。

这需要转变发展思路,从粗放走向精致,成为精致的大学。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大学才是精致的大学?所谓精致,是指精巧、细致,细密、精细。就大学而言,精致是其从外在形态、行为体现到内在追求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所精致的大学必然会在这些方面显现出“精致”的特征。

01

优美环境与精美建筑:

“精致”的外在形象

优美的环境、精美的建筑是一所精致大学的外在形象,也是其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作为教育的要素之一,环境不仅对外直接展现大学的形象和文化氛围,而且对置身其中的人们间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学人的性情陶冶、品行历练、情趣培养和潜能激发等方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

基于环境的重要意义,精致的大学非常重视环境的营造,通过对校园各种物质形态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合理配置,构建校园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的园区,形成各种美的实体形象与蕴涵其中的文化神韵。

因此,凡是精致的大学,其环境往往都非常优美,如“一塔湖图”的燕园、水木清华的清华园、珞珈山下的武大校园和依山傍海的厦大校园。

进一步来说,精致不是粗陋和潦草,不是个别和片面。因此,精致的大学在环境上不是敷衍了事,也不只是个别地方精致,而是用心营造每一处,做到细小之处、幽僻之处都精致、精美。其给予人的,不只是大学的圣洁之美,还包括大学人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

建筑从广义而言也属于大学环境的一部分,但更偏重于人文景观。大学建筑是“大学的历史见证、实力见证和办学理念见证。从大学的建筑中,可以看出它的历史与文化,乃至精神和气质”。

因此,精致的大学在建筑上也有所反映:

外观上的庄重大气、朴实美观,能够很好地体现大学作为学术殿堂的神圣与崇高。

如当人们走进欧洲许多世界名校的院落或大楼时,无不感受到一种唯有学府才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雕像,每一张布告,都散发出它的品味、历史和身份;

而在内部设计上,则注重通过建筑本身更好地促进教学与科研。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认为工作环境会刺激和孕育协同合作,没有协作,某些研究课题就根本无法完成。所以,大学应努力为学者们构建一个便于交流的空间。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建筑就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如科赫综合癌症研究所将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置于同一个屋檐下,以便研究癌症的科学家和寻找治疗方法的研究者开展合作。

由此可见,相比于形式和外观,建筑的内部结构更能体现大学的理念和匠心。

02

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

“精致”的行为体现

从行为层面看,大学的精致突出表现为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

所谓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并非某种具体管理模式和方法,而是倡导凡事应坚持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提倡人们养成用心做事、重视细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

大学的学术机构属性决定了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管理与服务的核心主体。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造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条件,是大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对于教师,精细化的大学管理与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依靠教师办学、治校,将教师视为管理的主人和服务的对象,而非管理和控制的对象;

第二,教师享受到周到、细致的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专注于教学与科研。

精致的大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为教师创造条件和解决困难上,使他们的好奇心、原动力得以持续。同时,又“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努力减少教师时间消耗,让教师们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和科研方面”。

如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曾撰文回忆,在自己曾经供职的美国泽维尔大学(Xavier University)哲学系,教师如要处理诸如复印与教学相关的课程大纲和阅读材料之类的事务,只需将其留在几个系共用的服务中心,交给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处理,自己到时去取即可。

一定程度而言,正是凭借在教师管理与服务方面的精致,一些大学才解放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生产力,从而走向了一流。

就学生而言,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主要体现为聚焦学生的学业及其保障,充分考虑并高水准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首先,是聚焦于学业。由于大学是专门的高等教育机构,而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群体,所以大学的学生管理与服务主要以学生学业为核心。

例如,学术事务服务体系是美国大学最大的服务体系。其中,学术事务服务部门设有专职学术辅导教师,他们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开设新生体验课,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选择专业、就业等。

其次,是关注学业保障。学生能否安心于学业,实现最大程度的学业进步,并非只受学业本身的影响,还取决于大学是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如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除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以外,还提供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助学贷款、残障服务、朋辈支持、住宿事务、学生福利、签证移民,甚至孩儿托管、宗教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内容。

再次,是提供高水准服务。高水准不仅体现为流程的便捷,还体现为人性化的服务方式。

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针对贫困生出台了“隐形资助”政策。该校通过程序监测每个学生的校园卡在食堂的消费情况,如果学生月消费低于200元,学校就会悄悄地把补助打入卡中。与以往贫困学生上台演讲博取资助资格的传统做法相比,“隐形资助”将关爱与尊重相结合,低调而又温馨,可以让贫困学生更有尊严地享受资助并安心于学习,无疑是一种精致的做法。

可见,精致的大学不仅表现为水平一流,也表现为管理一流、服务一流。

03

高质量与个性化的教育:

“精致”的核心追求

大学的根本职能和中心工作决定了,高质量与个性化的教育是精致大学的核心追求。

高质量教育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发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更大程度进步或“增值”的人才培养活动。

其中,“全面”是指大学教育致力于整全人的培养,提供的教育内容覆盖面广,能够实现学生的完整发展;

“深刻”是指,大学本身即为探究高深学问之所,它提供的教育也应是深刻的:教育内容不停留于知识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在和本源;不停留于知识本身,而是注重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思维与精神。

高质量的教育最终反映在毕业生质量及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状况上。从生成路径来说,鉴于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课程质量高低也就成了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其中,高质量的课程可称之为“金课”,它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强和挑战度高等特点。因为“金课”具有这些特点,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能实现的收获和增进也就更大。

进一步来说,大学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单元,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通过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来实现,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状况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程度。

由此可见,每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根基。要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必须推动每一所大学提升以课程质量为关键的教育质量。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指大学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

具体而言,个性化教育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宏观上,大学拥有个性化的培养理念,并设计出相应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

例如,美国研究型大学之所以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之外提供跨学科教育,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回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术兴趣和发展需要。

在多种跨学科教育方式中,最具个性化的是“个人专业”,即如果大学现有的、已制定的所有主修专业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发展需要,学生可通过学校提供的机会,制定个性化的主修专业。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认识到不可能预料或指定所有可能的本科生学习领域,就创办了一项额外的、实验性的主修专业,即“个人学习计划”(Individual Plans of Study Major)。

中观上,大学的课程体系富有选择性。

课程体系的选择性除体现在课程门数上之外,还重点体现在一定的课程门数之下,学生选择的空间有多大。总体而言,一流大学选修课比例往往都比较高,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选修课比例大致都在50%左右。

微观上,精致的大学在教学上超越常见的大班化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和锻炼的机会以及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美国大学的教学班规模一般控制在20到30人;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都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穿插使用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实习、实验等其他方法,以确保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问答交流。

需要强调的是,精细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引导、鼓励和指导的责任,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04

结语

总之,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除了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以外,还需要每一所大学都“精致”起来。“一所大学若能把份内的事情做到极致,再把全国所有大学的能力和贡献叠加起来,中国高等教育就是最好的整体。”

因此,每一所大学都应认识到自身的主体责任,本着提升个体发展水平和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双重目的,践行精致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

References: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18-02-0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09-21)[2019-03-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22.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59.

王少安.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11-13.

刘长锁.环境化人,美育育心[N].光明日报,2015-11-24(015).

邬大光.大学与建筑的随想[N].光明日报,2014-04-28(016).

居安平,傅祖浩.环境育人与泡菜理论[J].科学与管理,2007(1):66-67.

彼得 迪奇克斯.麻省理工学院经久不衰的秘密[EB/OL].(2017-05-04)[2017-06-23].http://www.sohu.com/a/138434130_618569.

杨显贵,张昌民.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管理精细化[J].上海管理科学,2008(2):82-85.

周济.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5):9-17.

张应强,康翠萍,许建领,贾永堂.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4):40-48.

姜天海,郑千里.中国科大掌门人侯建国: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变”与“不变”[J].科学新闻,2013(11): 43-45.

温才妃.报销:缺位的高校服务[N].中国科学报,2018-03-20(5).

白彤东.中美教师待遇之比较[EB/OL].(2016-04-02)[2017-08-29]. http://www.sohu.com/a/67372473_372418.

刘兴友.以学生学业为核心的美国大学教育服务体系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6(4):51-55.

王洛忠,陈江华.服务与支持:英国里丁大学学生事务管理体系探微[J].教育研究,2017(2): 152-156.

朱昌俊.隐形资助体现大学人文关怀[N].光明日报,2017-07-21(002).

曹建.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EB/OL].(2018-11-29)[2019-01-31]. 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11/t20181129_361868.html.

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8(6):6-14.

张晓报.论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J].高等理科教育,2016(2):53-58.

Office of the Provost. Individual Plans of Study Major[EB/OL].[2014-05-13]. http://provost.illinois.edu/ProgramsOfStudy/2013/fall/programs/undergrad/las/indiv_plans.html.

邬大光.本科教育需要更深入更全面的改革[N].科学时报,2008-08-19(8).

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41-45.

来源:该文章转自腾讯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教育热点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