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网 > 留学资讯 > 家长们,你真的以为美国教育好吗?美国教育的几个弊病

家长们,你真的以为美国教育好吗?美国教育的几个弊病

发布时间:2018/3/1来源:教育热点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在国内鸡汤、读者文摘 、

  微信朋友圈级别的文章里,

  美国教育时常被标榜为

  鼓励学生思辨创新的优秀典型,

  用以批判中国教育的愚昧落后。

  但每当笔者阅读此类文章,很容易就能发现这类文章的作者既对教育学没有基本的认识,也没有认真了解过美国的教育体系,因此妄下了许多结论,对于吾国吾民有很大误导。

  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但解决方法绝不是靠照搬美国。

  美国的教育系统最为标志性的一点特征就是“去中心化”,联邦政府不对学校强加干预,而是由各个教区自主决定使用的教材、教育手法。

  这个方法虽然体现了把教育主权交给公民的理想,但在执行环节也有诸多问题:

  教育资源两极分化

  美国的中小学教材由于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整体质量上确实优于中国的教材。尤其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对于国际形势的介绍更加全面、历史事件的叙述也更加客观公正。

  但是对教育学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了解,决定最终教学质量的并不是教材,而更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演绎。

  优秀的教师人才,即使面对糟糕的教材,仍然可以补充背景信息、并且为学生提供独到的视角,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辨,以及跳出框框的创新思考。

  再好的教材,在没有优秀教师的情况下,都无法教会学生思辨与创新。

  笔者曾经在美国一所普通初中见习过一段时间,那所初中的教师整体质量就很成问题,课堂上教师多照本宣科,把课本中文字带学生走一遍过场,外加自己的一些发明创造。

  比如在讲到“石油精炼”时,由于教材没有详述,学生不理解,教师就通过字面意思解释为“把石油中的杂质去掉”,犯下谬误而学生浑然不知。

  还有一位教师爱好对学生灌输媒体中的右翼的价值观,美国人都是“好人”,阿拉伯世界多是“坏人”。

  试问在这样简单化的世界中,学生怎么可能培养出有深度的思辨能力呢?

  优秀的教师资源,永远是稀缺资源,也许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人都能享有,但在目前条件下,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任何教育体制都无法凭空变出充足的资源,而只能对这一种稀缺资源进行再分配,至于分配的情形如何,并没有对和错,而是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教育资源很明显地向城市倾斜,在城市中则向重点学校倾斜。

  能够享有优秀教育资源的学生,首先要幸运地生在城市,第二父母往往要能够承担高昂的择校费,对于一些顶尖的重点中小学,还需要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托人走个“后门”才能进。

  这本身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是由于稀缺资源天然分配不均,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做到公平分配教育资源。

  中国超级中学的代表——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在美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则是另外一种倾斜方式。

  美国公立中小学的财政,大多来自于所在教区居民住宅的财产税,因此财产税较高的富人区,中小学质量也较好。与中国好学校集中在城市相反,美国的这些富人区大多分布在离市区有一定距离的“次城市区”(suburban)。

  这些区大多环境优雅、人口不大稠密、犯罪率低,富人为了子女的教育考虑,也不惜花重金、负重税购置富人区住宅,以使子女能够上到这些好学校。

  这样的学校是穷人负担不起的,不是因为负担不起学费,而是因为负担不起优秀教区的门槛(住宅、财产税),其子女就这样被挡在了好学校的门外。

  因此美国的优秀教育资源也是向富人倾斜的。

  传言美国城市中心地带的许多公立学校都破败不堪,学生无心念书,校园暴力时有发生;这一点笔者没有亲自考证,无法下论断,但仅从美国许多城市黑人区低廉的财产税角度我们可以推测,这些教区的学校财政会是相当捉襟见肘。

  美国近郊(suburbs)图片,往往好学区都在富人聚集的近郊

  比较中美两国公立学校,教育资源都十分相似地向有权势的阶层倾斜。美国能够更加清晰地体现在财产税中,属于“明码标价”;而中国除了择校费以外,则更多地体现在父母能不能“找关系”这一点隐形的社会资源上。

  由于中国的社会关系的资源有许多种方式可以“变现”,这种教育资源的分配规则与美国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国内流传的美国上学“全免费”的说法是十分片面肤浅的,即使中国在未来达到了这样的模式,仍然不会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另外由于达到美国的模式需要中国在税法税制上进行根本上的调整,在短期内也很难实现。

  富娃成精英,穷娃难翻身

  为了让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美国最顶尖的富人除了购置富人区住宅,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教会学校。

  这样的私立学校享有着比公立学校大得多的自主权,在学费定价、教材选择、人事录用、设施建设等等方面,政府都无权插手。

  笔者大学的历史课上曾有一犹太同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擅长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成因和规律,见解独到又有深度,令笔者好生羡慕。

  后来也了解到此君祖上就是犹太富商,家里富可敌国,从小学就开始上私立学校,一直到高中毕业。

  这样的私立学校,一年学费动辄几万美元,比许多大学都贵,一般家庭根本望尘莫及。学校里的教师往往是硕士、博士背景,掌握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中设施也十分先进豪华,比起许多公立大学甚至都更胜一筹。

  美国著名女子私立学校,位于华盛顿的National Cathedral School。位于国家大教堂里,有很多政要的千金在此进修

  就像顶尖的私立大学的预备班,在这样的私立中小学里,学生和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同仁之间进行着智力的激荡,最终被培养为具有相当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能够统治社会的下一代精英,而把穷人排除在外。

  与中国传统的,寒门子弟通过教育出人头地的模式相反,美国的精英教育不仅不帮助社会流动性,反而是精英阶层培养下一代精英、进而统治其他老百姓的模式化工具。

  这一点在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怀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的《权力精英》中都有相当精彩的阐述,这里笔者就不赘述了。

  与之相比,中国“富二代”中有许多擅长挥霍家庭资产,却不能很快接管家族生意,就是因为国内目前的教育体系还没有能够使精英产生自我复制的能力,精英们通过自我奋斗和机缘巧合爬到社会顶层,却无法把这些带来成功的资本稳定地传承给下一代。

  虽然中国精英正在子女教育方面进行着探索,比如让子女尽早进行政商历练、把子女送出国等等,但这些方法仍然不是结构性的解决方案,仍然要面对父母时间繁忙、历练方法不得当、“海龟”回国不接地气等等问题。

  这样的情况对中国的精英阶层十分不利,但对于广大底层人民却是好消息,中国仍有稀里糊涂的富二代,说明通过教育在社会上升的通道还没有闭死,精英一代尚无法稳定培养出精英二代,或者说许多中国富人根本没有培养下一代的精英意识。

  一方面寒门子弟仍然有微小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赶上富二代们,加入精英俱乐部,另一方面富二代们强大的消费能力也在社会中重新分配了父母的财产,使之一部分流向底层人民。当中国的富二代们像美国的一样大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时候,寒门子弟翻身的机会就更小了。

  学校领导政客化

  中国的大学教育系统是学术政客化的重灾区,而中小学教育却少有此现象。由于中小学校无实权,有政治野心的人才往往都跻身区、市级别的教育局中,较少在学校层面进行微观管理。

  而美国的教育系统则恰恰相反,大学的教授终身制使得教授拥有巨大的自主权,而学校领导(trustee)则无权干预学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每一个教区的居民住宅的财产税(property tax)直接上缴到这个教区的学校,因此学校领导需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这使得在选举竞争中胜利的往往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而是擅长玩权术、拉选票的政客。

  在财政层面上他们有权支配这个教区的财产税,在行政层面他们也有很大的决定权,而学校中真正的教育专家往往只有建议权而少有决定权,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十分普遍。

  许多政客为了追求更大名利,把教学质量放在了第二位。虽然美国健全的司法体系基本杜绝了政客在这个层面贪污腐败的可能性,但政客们仍然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学校资源运用在更有利于自己仕途的方面。

  教材不统一,无法设计有意义的标准化考试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倾向于贵族世袭。而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性,让寒门子弟能够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施展自己的抱负,这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一项发明。

  和中国高考一卷定终生不同,美国的大学录取对于标准化考试的依赖度并不非常高,只是考核申请学生的一个部分,除了分数,大学还要综合考察学生上交的个人论文、老师的推荐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等等。

  由于美国中学在各个城市、各个教区都有自己的教材,大学也不可能设计出全国统一的试卷。美国高中生现行的标准化考试SAT,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数学和语法写作三个方面的能力,对单门科目知识的掌握考察甚少,简单地说是考察学生脑袋“够不够灵光”。

  富人的孩子在这一点上又一次占据了优势,有许多的社会学者对学生的SAT成绩进行了研究,最后结果大多指出,家庭收入是学生SAT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富人可以把孩子送到更优秀的学校,孩子听不懂还可以花钱雇家教开小灶,因此成绩往往比穷人孩子更胜一筹。

  当然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比如考察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古代科举所考核的儒学经典,在那个时代能够很好地被运用在之后的为官处世之中;而目前的高考制度,虽然考核内容是统一的,但更多地考察的是学生机械解题、细致计算、死记硬背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日后的生活中则运用很少。

  另一个不同是各省市高考同卷不同分、各种特殊政策加分、大学的机动指标等等,都使高考的公平性大打折扣。但相比美国的大学录取机制,由于中国教材比较统一,大学也不要求学生有什么课外活动,所有的学生都成天浸泡在题海里。而题海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任何出身背景的学生,理论上都有机会。像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这些“高考工厂”的存在,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这样的体制下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摧残,但是体现了社会公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杀富济贫”。

  学生不论出身贫富,只要选择了高考这条路,就都要在这个大绞肉机里受折磨即使是富裕家庭,也很难像在美国一样用钱为自己的孩子“抄近路”。

  在大学录取这一点上,中国美国的体制的表现都有各自的问题,各有各的优缺点。

  但很相似的是,中美体制发展到今天,都催生了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体,这些既得利益体没有谁愿意放弃自己碗里的肥肉,虽然经常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改革,但是到了执行层面上改革往往都成了隔靴搔痒。

  任何一个国家都应有适合自己形势的教育体系,二战后美国在占领日本期间,曾经把日本教育系统全部改为美式,但在美军撤离后不久,日本人就恢复了自己的教育系统。

  同样地,我们也不应该把美国的教育体系奉为神话,而是应该在理解本国社会民情的基础上,进行属于自己的创新探索。本文并不是对美国教育的全面分析,也可能会有很多谬误,但笔者希望能够借此文为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和一些有益的思考。

责任编辑:(教育热点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