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网 > 优秀教师 > 98岁老教师倾其所有扶困助学

98岁老教师倾其所有扶困助学

发布时间:2016/12/26来源:教育热点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2016年10月16日,98岁高龄的鲍必骥老师在桓台县医院因病去世。从不惑之年走上讲台,鲍必骥一站就是30个春秋,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12月12日,记者来到鲍必骥老先生的故居,发现这位老先生的居所不过40余平方米,除了满屋子的书,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今年7月,这位为教育奉献了半个世纪的老教师还不忘立下遗嘱,身后捐出房产。
  本报记者 樊舒瑜

心系学生
多次放弃回上海
  1919年3月28日,鲍必骥生于浙江湖州的名门望族,家境优越的他幼时就读于杭州一所教会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鲍必骥投身抗日。抗战结束后,鲍必骥考入安徽大学,后又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国际法。
  大学毕业后,鲍必骥被分配到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负责编辑中央政法公报。1954年,调入国务院法制局工作。1961年,国家遭遇了空前的饥荒,在鲍必骥积极要求下,他和九名同事下放到山东,被分配到桓台一中(时称博兴三中)。此时,鲍必骥先生42岁。初到桓台一中时,鲍先生教语文,一年以后,学校开设英语课,鲍必骥成为桓台一中办学史上的第一位英语教师。“当时有很多机会可以回到上海,但他为了他的学生都放弃了。”鲍必骥的学生陈冰霞告诉记者。
  就这样,鲍必骥与桓台结下了55年的不解之缘。
居所不足50平米
房间里都是书
  鲍老师终生未婚,没有子女,去世后,由学生陈冰霞、苗淑芝等负责整理老师的遗物,记者跟随陈冰霞等来到了鲍老师的故居。
  这是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居室,客厅内是满房间的书,各式的英汉词典、历年的英语教材、堆积如山的英文报纸。除此之外,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老师生活很俭朴,不喜欢铺张浪费,许多用品都用成了 文物 ,还不舍得换。”苗淑芝告诉记者。
  “家里的桌椅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置办的,我们多次建议他买些新的,但老师坚持只要没用坏就不能扔掉。”苗淑芝说,一件衬衫,老师可以穿20年。了解老师的人都知道,鲍老师并不贫穷,他只是把钱都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他常说:“对我来说,一饭一床一衣,足矣。钱于我无益,于他人有益,我留着干什么?”
应该退休了
又义务教书十多年
  在鲍老师家的客厅里,最多的是关于英语教学的书籍及资料。就连记录日常花销的账本,老先生也用英文来书写。记者注意到,老先生家中的许多高中英语教材、英文杂志、报纸等都是老人退休后出版的,这些书籍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老先生退而不休,为教育奉献了一生。
  按规定,教师60岁便可退休。可学生们需要他,鲍老师退休后主动继续教学。“从1979年开始,老师虽然继续教学,但是分文不收。”陈冰霞说,鲍老师1979年就应该退休了,但他坚持又上了十多年课,除了退休工资,鲍老师没有多拿一分钱。直到1990年,鲍老师才走下了讲台。
  心系教育,即使是到了98岁高龄,鲍老师仍是念念不忘英语教学。“今年5月份,鲍老师从《英语学习》看到一篇文章,觉得会对高三备考有用,就让我复印了给高三组长姚玉红老师。”苗淑芝说,鲍老师对英语教学的痴迷,从未因年龄的增长而有丝毫的减退。
自己生活节俭
对他人很慷慨
  每个学生都曾深有感触地说过同一句话:“遇上鲍老师,是我们一生的幸运。”
  鲍老师自己节俭,对别人却慷慨大方,早在鲍老师未退休前,他就特别关心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经常给他们买纸笔、送书籍、送饭票,许多老学生还记得在鲍老师家吃红烧肉的事。退休后,鲍老师更是把帮助别人当成他晚年的主要事业。他不止一次给灾区捐款,不止一次救助家庭困难的孩子。
  2010年11月,鲍必骥将自己的积蓄11万元作为本金,设立了一个助学基金。2015年6月和2016年1月,鲍老师又分别为助学基金出资10万元。截至目前,助学金已发放6次,78人次受到该基金的资助。

现就读于桓台一中高三的巩瑞就是这群受助学子中的其中一名,她说:“鲍爷爷身体不好,说话都费劲,但每次我们去看他,他都会用力打起精神,告诉我们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鲍爷爷对我们有恩,他走过的路,我们将继续走下去。”
  “有时我想,他本是一枚用来补天的五色石,来到桓台的土地上,心甘情愿地做起了铺路石,一代又一代的桓台学子,因为他走向广阔的世界。”桓台一中老师逯志山在撰写回忆鲍必骥老师的文章中这样说。

责任编辑:(教育热点网

分享到